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:

 

草药 草石蚕1
内容

草石蚕
(《本草拾遗》)

【异名】石蚕(《本草图经》),石奇蛇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石祁蛇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白伸筋、石伸筋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白毛岩蚕、岩蚕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老鼠尾(《泉州本草》),土知母、墙蛇、石蚯蚓、飞线蜈蚣(《闽东本草》),上核树、骨蛇药、马骝尾、筋碎补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白毛蛇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白毛骨碎补(《福建中草药》),石岩蚕、白花石蚕、毛石蚕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
【来源】为骨碎补科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茎或全草。

【植物形态】圆盖阴石蕨,又名:阴石蕨。
多年生草本,高13~23厘米。根状茎长而横走,密被白棕色狭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5~7.5厘米,基部有关节;叶片三角形,长8~15厘米,宽7~10厘米,3~4次羽状分裂;基部羽片最大,披针状三角形,长5~8厘米,宽5~7厘米,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,卵圆披针形,长2~5厘米,宽1~1.5厘米,其余各对2次小羽片矩圆形,基部楔形,羽状深裂,裂片钝头;叶亚革质,无毛。孢子囊群在叶缘之里;囊群盖圆形,仅基部附着。孢子期5~11月。

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树上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采后除去叶及须根,晒干。或鲜用。

【药材】根茎呈长条状,扭曲,有时分枝,长5~25厘米不等,直径约3~9毫米。表面密被膜质鳞片,灰白色至灰褐色,散生深棕色须状根,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棕色或绿色,可见点状维管束,排列成一环。气微,味淡。

产浙江、江苏、广东、江西等地。

【化学成分】全草含黄酮甙、有机酸、氨基酸、酚类、糖类。

【性味】甘淡,凉。

①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"根茎:性凉,味酸辛。"

②《泉州本草》:"根茎:味淡,性平,有小毒。"

③《闽东本草》:"根茎:性凉,味甘淡,无毒。"

【功用主治】祛风除湿,清热解毒。治风湿痹痛,湿热黄疸,咳嗽,哮喘,肺痈,乳痈,牙龈肿痛,白喉,淋病,带下,蛇伤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根:浸酒除风破血;主溪毒,煮食之。"

②《本草图经》:"根:主走注风,散血止痛,其节亦堪单用,捣筛取末,酒温服之。"

③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根茎:祛风去湿。浸酒?筋骨。"

④《岭南采药录》:"根:煅灰,沸水冲服。治哮喘,气痛,肚痛;为末治蛇疮。"

⑤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"根茎:治妇人黄白带,湿热黄疸,手脚拘挛骨节痛。"

⑥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"根茎:善治风痹,止吐血。"

⑦《泉州本草》:"全草:驱风镇痉,退风湿热,止痛解毒。治中风口眼歪斜,瘫痪,风湿性疼痛。"

⑧《闽东本草》:"根茎:治喉蛾,白喉肿痛,牙龈肿痛,心烦,淋病;外敷手足脱臼。"

⑨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茎:治跌打,咳嗽,黄病,小儿疳积。"

⑩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全草:祛风散湿,凉血利尿。治破伤风,风湿性关节炎,慢性腰腿痛,腰肌劳损,血尿。"

⑾《福建中草药》:"根茎:清热凉血,除湿通淋。治肺痈,乳痈,淋浊,便血,带状疱疹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【宜忌】①《泉州本草》:"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。"

②《闽东本草》:"脏寒者忌用;多服令人泻。"

【选方】①治中风口眼歪斜、瘫痪及气血虚弱、头痛头眩:阴石蕨干全草为末。每次一钱,泡酒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②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腰背风湿痛:阴石蕨干全草四两。浸酒一斤,频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③治腰肌劳损,关节酸痛:阴石蕨根茎三两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④治扭伤:阴石蕨鲜根茎去毛,捣烂,敷伤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⑤治肺痈: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。水煎,调冰糖服。

⑥治乳痈:鲜阴石蕨根茎适量,捣烂外敷。

⑦治带状疱疹:鲜阴石蕨根茎,捣烂绞汁,调雄黄末少许,搽抹患处。(⑤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
⑧治风火牙痛,扁桃腺炎:阴石蕨根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实用中草药》)

⑨治牙龈肿痛:阴石蕨根茎三至五钱(鲜者倍用)。煎汤去渣,同鸡蛋煮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⑩治横痃:鲜阴石蕨根茎同白糟或醋糟共杵烂,敷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⑾治咯血,荨麻疹:阴石蕨根茎三两。水煎,加白糖适量,早晚空腹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
中药主要由植物药(根、茎、叶、果)、动物药(内脏、皮、骨、器官等)和矿物药组成。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,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。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,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,更是数不胜数。经过几千年的研究,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——本草学。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,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。

二十二碳六烯酸,花生四烯酸,纯天然,健康,食品,沙棘,青蒿素,食品添加,Arachidonic,Docosahexaenoic,acid

返回主页